这几天,巴西惨败网上热议如潮,其败因众说纷纭,见仁见智。笔者认为,足球与民企管理有着内在联系。俗话说,隔行不隔理。
笔者算不上球迷,对足球门道不很精通,但也看出一二,笔者认为,巴西惨败原因有四:
一、战略错误。巴西与德国对阵,在主力缺席情况下,该怎样打?是积极进攻?还是积极防守?还是进攻与防守相结合?
实际情况是,场上战略混乱,时而东,时而西,战略没有随着球场变化而得到及时调整。战略错了,所有的努力都是枉费。
企业管理也是如此,在全球经济危机深不可测的情况下,是茫然固守,还是积极调整,巩固后方?是收缩战线,还是继续扩张?还是创新经营管理,还是固守原来经营方针?很多老板对此茫然一片。
二、巴西队员中的大牌素质亟待提高。球队中的大牌太多,两个主力缺席,其他主力的核心地位并没有被及时确立,显得整支巴西队一盘散沙,各自为阵地向前冲,很容易掉进德国精心设计的“陷阱”。
国内民企里各部门各自为政,职责不清,滥用权力,互相拆台屡见不鲜。企业战略目标往往是明确的,但执行起来,唱反调者,在老板耳边吹阴风者大有人在。加之,老板耳根绵软,偏听偏信。到头来,好端端的策划案只能趴在抽屉里睡觉。再有能力的职业经理人也只能一走了之。
三、巴西队员心态和素质修养亟待提高。由于个别队员素质修养差,暴躁脾气肆意发泄,他痛快了,可是由于他的做法会对后面的比赛造成什么影响,他根本没在乎。
中国老板的素质大家心知肚明,但很多老板自我感觉良好是通病。笔者曾遇到一位在当地小有名气的老板,这位老板自豪地说,我已经看过这个书柜全部书籍,我当教授是没问题了。笔者仔细一看,这个书柜是多大呢?一米宽,两米高。
四、“谁让我们是五星巴西,谁让我们是东道主,我们好像只有拿冠军才算成功,否则,作出一切努力都是白费。”不能正确对待压力导致惨败。
清醒地认识自己,可能要十年阅历,也可能要一辈子,并且要看天赋。你让莽汉知进退,显然不那么容易。不过,小事上不知进退无妨,在一些关键时刻,当历史处于转折点时能明白就够了。关羽如果不去樊城,不会挂。英雄也会挂。再说莽汉,哪怕他糊涂一辈子,关键的时刻,知进退,明得失,就够了。有人懦弱一辈子,关键时刻强硬一把,够了。有人贪婪一辈子,只知进不知退,关键时刻想退了,晚了。知进退方能明得失,学会后退,急流勇退是一种理性与睿智,也是一种难得的大智慧。
“直面经济转型”无疑是当下企业的选择,当下已经高达50%的投资率,标志着中国投资驱动的增长走到了尽头;不断增加的社会矛盾则警示了企业转型的迫切性。
据美国《财富》杂志报道,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仅2.5年,美国中小企业平均寿命不到7年,甚至有日本企业是30年。为什么?这里有政治环境,经济文化等客观因素影响,但在笔者看来,并非主因,真正导致这个结果差异的核心的关键在于:中外不同的企业老板思维模式。在对待中小企业平均寿命短的问题上,我们不要片面的理解为其他客观因素,甚至很多人都在检讨中国人的管理和经营水平。其实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对我们整个民族企业的一个理解误区。中国人缺的其实不是经营,缺的是一份执著与定力。如果中国老板想成为真正的企业家,或许需要突破的不是他们的经营能力,而是中国老板自身的文化底蕴和境界。
目前中国企业正面临八大危机,民营企业现在该做的是知所进退,退是一个真正的学问,退时储备过冬,是为了明天能走得更远。
贝洛奥里藏特,在葡萄牙语中意味着美丽地平线,然而,2014年7月8日这一天,残阳如血,会以每个巴西人最不愿意的方式载入史册。有人这样评价巴西:“有时候惨败不是坏事,恰是复兴的开始。”
巴西输给了自己,中国失败的企业老板也是输给了自己。
目前有 0 条留言 其中:访客:0 条, 博主:0 条